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07

坚持,一定要坚持下去!

一切都会好转起来的!

Posted in 看看侃侃 | 1 Comment

happy birthday to myself !!!

生日快乐! 爱护家人,珍惜友情,坚定信念,努力工作,用心生活!!!

Posted in 看看侃侃 | Leave a comment

lives of the others

二战后的民主德国,政府对言论自由采取强力控制政策,国家安全局的特工无所不在,普通民众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监听被跟踪,然后记录在案;如果民众的言行被认为影响社会稳定,那么他/她就会悄然失踪或者“自杀”身亡。在这样一副铁幕下,影片的主人公,国家安全局的特工,在一堂培训课程上登场,略微秃顶的中年男人,身着制服,永远的面无表情,冷静得让人觉得残酷;反应敏捷,善于抓住对方思路,这一点他在审讯犯人时候得到充分体现;他独身居住,生活简单,就像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里面一个精密的零件,每日尽职尽责的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然而人终究不是机器,死气沉沉的生活中,一样需要光明和新鲜的元素,一样需要美丽和温暖,需要爱人的呵护与温柔,需要交流和情感的释放。主人公与他的上司接受了一项新任务,监听剧作家和他的演员妻子,在剧院里,主人公远远观看美丽的女演员的演出,他感觉到这次的任务会与之前不同。右派剧作家的作品让民主德国政府惶恐不安,他和文艺界人士的往来活动自然成了安全局的重点看护对象,地点,就在剧作家的寓所里。主人公带领手下,趁剧作家和演员妻子外出时,迅速的在剧作家的家中布满窃听装备,任务开始了。剧作家和妻子的一言一行,都被主人公和同事严密监视。文艺部长利用手中的权力威胁女演员就范,而这一事实也被主人公监听得知,并且巧妙的使剧作家知道了真相。夫妻之间的隔阂,剧作家和其他社会活动家之间的争执,剧作家的无奈,女演员的无助,都变成了主人公敲下的一页页的记录;铁青色制服下的主人公矛盾的来往于监听室和自己的寓所之间,监听任务的进展顺利确成了他的难题,剧作家的悲天悯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他崇拜的女演员的无助和悲哀,都折磨着他的内心。从剧作家的寓所中偷来的书稿,让这位特工兼安全局教授欣赏不已,读着那些写满自由与向往的诗句,主人公机器一样精确运转的生活已经注定会被打破了。   主人公成功的挽救了女演员和剧作家的感情,帮助他崇拜的演员决心逃出文艺部长的掌控;而此时潜伏的风暴则愈演愈烈,剧作家的挚交好友,被政府封杀的导演突然“自杀”身亡,这惨痛的现实让剧作家决心不再沉默下去,随着激昂的钢琴声,剧作家决心向严酷的现实反抗,而远远的另一处房间,监听室里的主人公也被这样的音乐震撼,他非常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是,他这次选择了沉默,而且向上司要求单独监控剧作家。最小尺寸的打印机,红色的墨水,秘密的地板暗格,剧作家和演员妻子之间的秘密,主人公倾心投入的监听姿势,随着一篇揭露民主德国对民众迫害的匿名文章在联邦德国发表,立即成为风暴的中心。上司狂暴焦急的命令,特工们破坏性的对剧作家寓所的搜查,却因为主人公的刻意隐瞒而一无所获。再一次,女演员为了自己放弃了与剧作家的感情,在主人公的审讯下供出了打印机的藏身所在。上司带领特工们马上赶去剧作家的寓所搜查,然而主人公却抢先一步转移了打印机。不知情的女演员无法面对自己的爱人,冲向街道倒在车下。监听任务失败,主人公被贬职。   影片结尾很有意思,柏林墙推到后,剧作家查找当年对自己的监听记录,确发现关键的部分都已经被销毁,他远远的看到了当年的监听特工,最终选择以一本书来纪念这段历史。主人公在书店里,会心的笑着回答书店工作人员说,这本书,是送给我的礼物。      

Posted in 看看侃侃 | 1 Comment

woman breast examination

发信人: arabidopsisp (if any phenotype), 信区: Biology标  题: woman breast examination. haha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r 22 16:56:01 2007)   刚听到一个笑话。同事讲的。 他的同班同学,plant science major. 后来Drop 乐。 一天警察突然过来,逮捕了该同学。后来同事才知道,原来该同学以老板的名义,开了一个clinical woman breast examination. 而该诊所就是在老板的办公室。 不明白的就是,那些woman怎么会到一个plant science building 进行woman breast examination, 难道看不见架子上都是plant science的杂志么。:) -------------------------------------------- 真是ft啊。。。  

Posted in 看看侃侃 | 2 Comments

阴沉沉的天气

上午还是晴天,下午居然下雨了,回来路上阴云密布,还好,马上周末就要到了      

Posted in 看看侃侃 | Leave a comment

龟仙人

回家的路上,对面开过来一辆蓝色的甲克虫,俺随便瞄了一眼,发现驾车的美国老爷爷留着大光头,长胡须,同时还戴着一副非常拉风的墨镜;俺马上的反应就是,终于看到现实版的龟仙人了,哈哈!    

Posted in 看看侃侃 | Leave a comment

Greenberg’s Lab Tips

(1)If the protocol works, don’t change it (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 (2)If the protocol doesn’t work, change it. (3)If a protocol requires a laborious step, there is usually a reason for it – don’t try to avoid it (You are not as smart as you think). (4)Two hours of work today will save you two days of work tomorrow. (5)Every new experiment needs a positive control and a negative control (Corollary of(4),above). (6)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experiments: One which yields interesting results, no matter the outcome (Type I), one which yields an interesting result, but only if it turns out one way (Type II), and one which yields ambiguous, uninterpretable results regardless of the outcome (Type III).Take your pick. (7)Label every tube and record every experiment. (8)Assume nothing. A corollary of this is that opinions don’t matter, only data does. (9)Experiments often don’t work. Consider all the possible reason why an experiment fails and concentrate on the likeliest causes. (10)Complicated, multi-step experiments never succeed unless they are simplified. Break up each experiment into its components, work on one at a time, and verify that each component works before proceeding on to the next(Take one step at a time). (11)Don’t try to recreate the wheel. If someone else h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the same experiment as you plan to do, talk to her. (12)Plan every experiment as if it will become a figure in a manuscript. (13)If someone asks for your help, be as helpful as you can(What comes around, goes around). (14)It is more important to be accurate than prolific. It’s also helpful to be prolific. (15)If an experiment is not hypothesis-driven, then it can prove nothing. (16)What matters in science is not what can possibly occur, but what actually does occur. (17)Read widely. The most creative insights come from applying knowledge from outside one’s field.

Posted in 锁匠 | Leave a comment

又下雪了。。。

无语了,我不要春天了,直接来夏天行不?

Posted in 看看侃侃 | 1 Comment

屁股决定脑袋的结果

意外的在新闻里面看到光环无数的973干细胞项目首席专家李凌松,随手就去pubmed上面检索一下,发现这厮做为通讯作者只能在北大校刊上面灌水,稍微像样一点的杂志,都是挂名在上面,google检索之后发现,这厮乃是免疫出身,去stanford混了几年博士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北大干细胞中心的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介绍一下973项目,这个属于国内科技部最大的项目,每一笔都有几千万人民币,一般来说7000-9000万不等,5年的资金扶助,用意在于做大科学,好的研究课题。而这么一个半道出家的假和尚,居然能胜任干细胞研究的973首席科学家,真不知道科技部的高官们是不是吃屎长大的。这厮在北大搞得风声水起,借北大的资源,成立科宇干细胞公司,继续向国家圈钱,这里面看到北大的身影,北大法律系的教授也是这家公司的董事,该教授也是北大资源集团的高层人物,可见北大对于这个干细胞概念的炒做多么饥渴,也下了不少血本进去大力扶持。那么这家科宇公司都做了什么呢?与医院合作,这么多的医院,这么多的病人,个个都是小白鼠,来吧。帕金森病人是吧,手颤脚软生活不能自理,到美国也治不好,没事,我跟你注射干细胞,注射之后就有疗效;同样,冠心病人是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没事,注射干细胞就有疗效;脑瘫、脑出血、股骨头坏死,没关系,一概干细胞移植就是。我tmd都想骂街了,这样的临床治疗就不考虑病人的免疫系统排斥反应吗?还tmd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将干细胞注射至丘脑尾状核,这都是永久性损伤啊!加上在国内炒得火爆无比的“今又生”这个gene治疗产品,就是p53调控,不知道打死了多少癌症患者。病人啥都不懂,做医生的连一点责任心都没有,搞科研的把病人当做小白鼠看待,shit!   写不下去了,转一篇行内人的总结,接着看我的paper去。       973干细胞项目首席专家李凌松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   作者:小声嘀咕   2001年,科技部响应世界潮流,资助了两大973干细胞基础研究课题,其中《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的分化与组织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李凌松是首席科学家。时过境迁,这个耗费了国家2000万元的项目已经到了结题的时候,但在这个领域的人都隐约感觉到,他们并没有获得什么突出的研究成果,接下来我就帮助科技部盘点一下李凌松项目取得的“成绩”。   通过对Pubmed的检索,这些年来李凌松在国际期刊(按照传统的科学界公认的标准,而不是武汉某法院的标准)共发表论文23篇(见参考文献),其中涉及干细胞研究的20篇。看来似乎不少,但是在深入下去分析就不太一样了。   这20篇中,至少有6篇12,13,15,19,22,23李凌松不是通讯作者(有的文章看不到原文,注意,不能单从排名判断谁是通讯作者,有3篇文章8,12,13李凌松虽然排在最后,但一看原文却不是通讯作者),当然也不是第一作者,证明这些文章不是在李凌松主持下完成的。   李凌松作为通讯作者的大多数文章中,在李凌松名字的前面还会出现一个其它研究机构教授的名字,比如周春燕、刘斌还有王晓民(经调查周春燕为北医生化教授、刘斌是北医组胚的教授,王晓民原来是北医生理的教授)相关文章中的第一作者的单位都与这些教授(周春燕、刘斌还有王晓民)一致,常识告诉我们这说明这些研究研究是这些教授指导自己的研究生做的,李凌松是挂名,估计是提供了一些经费。这类型的文章一共有4篇5,6,7,21   剩下的10篇给李凌松计算一下成绩,根据最新的SCI评分,总共29.554,平均接近3,怎么也不算优秀的973成绩吧。   再往下分析就可怕了,根据科技部网站上提供的资料,课题的名称是《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的分化与组织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李凌松和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负责的是《胚胎干细胞增殖及定向分化的研究》和《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两个课题,也就是说是负责研究胚胎干细胞的,再回过来看看李凌松发表的文章中涉及胚胎干细胞的有几个呢?就3篇5,12,13!除了文献5(SCI-3)是李凌松作为通讯作者以外(还有可能是挂名),另两篇都是第二军医大学人员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由此看来当初科技部让李凌松作为首席科学家真是选错了人了,资助的钱估计大部分也是打了水漂了,李凌松顶多算是一个包工头。   听说李凌松本人在美国不是搞干细胞研究的,从他发表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网站上的简历也看得出来,他只是在博士毕业后接触了干细胞不到一年时间。据知情人说李凌松博士毕业后在斯坦福大学做的是博士后,不是他在简历中说的斯坦福资深研究员,期间看了些干细胞的文献,没有参加任何课题研究,没有任何著作发表,三个月后就回国成了干细胞知名专家了。   参考文献:   1.         Lu A, Zhang H, Zhang X, Wang H, Hu Q, Shen L, Schaffhausen BS, Hou W, Li L. Attenuation of SARS coronaviru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看看侃侃 | 1 Comment

娱乐一下,哈哈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4 Comments